儀仗俑在中國古代出土俑像的組成部分中佔有重要地位,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最著名的武威雷台漢墓出土東漢銅車馬儀仗俑,包括銅馬、銅車、牛車,以及手持矛、戟、鉞等兵器的武士俑、奴婢俑等,共計九十餘件,組成了一支氣勢磅礡的車馬儀仗俑隊伍,足見墓主人官位之顯赫。
秦始皇陵兵馬俑中就有身着短褐、外罩鎧甲的騎兵鞍馬俑,還有跪射和立射兩種姿態的武士俑,均手持弓箭作欲射狀,形態寫實而生動。南北朝時期寧夏固原出土的甲騎具裝俑頗具特色,騎馬武士及馬匹均身披鎧甲,其中甲指人鎧,具裝即馬鎧,馬鎧成為軍隊中的普遍裝備,這種模擬重裝騎兵的甲騎具裝俑,在北朝上層官吏墓葬中多有出土。此後騎射俑逐漸退出隨葬俑的行列。
壓勝俑在初唐的墓葬中開始出現,其形象神奇怪異,首先流行於湖南長沙和山西長治地區,兩地的壓勝俑各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壓勝原寫為「魘勝」,意即「魘而勝之」,古代迷信用法術或符咒等方法以達到制勝邪祟,祈福納祥的目的。鎮墓俑一般以力士或天王形象出現,而魘勝俑則形象比較奇特,唐代流行形象為十二生肖,宋代以來形象變化較為奇特,與此時流行的生死觀念和習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