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对黄牛、水牛、瘤牛、牦牛的统称。黄牛分布于全国,水牛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瘤牛仅分布于西南局部地区,牦牛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由于出土动物骨骼的局限,到目前为止,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牛主要是水牛和黄牛。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水牛遗骨
在2001至2002年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水牛遗骨,其中的一个牛头骨连着角,相对完整,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水牛头骨。
当这个牛头骨与牛身其他部位的遗骨架起来,仿佛这头七八千年前的牛,缓缓向我们走来。这是浙江境内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牛的遗骨。但是,动物考古的专家对跨湖桥遗址的水牛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驯养的,尚无法辨别。
考古专家们认为:从跨湖桥遗址早期到中后期文化层中,牛遗骨的数量从少到多这一现象来看,出现家养水牛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跨湖桥遗址已经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若水牛鉴定为人工驯化的家养牛,那么跨湖桥遗址的水牛就有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家养水牛了,为跨湖桥文化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意义非同凡响。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水牛头骨
温顺忠厚的牛被人工驯养后,便成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牛的贡献可谓巨大。人类从最初的肉食,获得乳制品,为人类的体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到用牛拉车作为运输工具,以至于用于翻地耕作。牛为农业的发展,默默地付出了数千年的劳动。有学者根据浙江地区良渚文化中出现类似石犁的石器,推测当地在距今5000~4300年已经开始用圣水牛(已灭绝)犁地。牛耕带来的第一个结果是深耕,深耕能比较彻底地消灭杂草和病虫害,能改良土壤,还能加大吸收人工施肥、水利灌溉的能力。因此,深耕是精耕细作的基础,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牛耕带来的第二个效果是取代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劳动,不但直接减轻了人们的劳动量,还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大量开垦荒地,从而提高粮食的总产量,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粮食保证。由此可见,牛耕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牛的任劳任怨,也成为牛奉献于人类的一种精神象征。数千年来,牛不仅是人类忠实朋友,也是人们崇拜和尊重的伙伴。因此,在数千年来的文物中,牛的形象常常出现。
展开全文
商代晚期青铜牛尊。出土于湖南衡阳,其牛角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牛角十分相似
春秋时期牛耕就已很普遍
古代文献中最早记录牛耕的是《论语》。在《论语·雍也》中记载:“子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对仲弓说,犁地的牛生的小牛是赤色的,毛色好,角也长得漂亮,如果就因为是犁地的牛生的牛,身份很特殊,用它来祭祀,山川都不忍心了。文字记载往往晚于实际发生的时间。《论语》形成于战国前期,应该说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用牛犁地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
自牛耕开始实行以来数千年的时间里,由于朝代的变更、社会制度的变革,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过多次变化,但是以牛耕的方式进行耕作一直持续到现代化的拖拉机出现为止。在使用拖拉机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村的第一生产力。
但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最高等级的祭祀是必须用牛。《史记·五帝本纪》讲述的是史前社会最后阶段的历史,其中记载:“(舜)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讲述了舜巡查回来后,到供奉祖先的宗庙中,用公牛祭祀,足显牛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的祖先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形成60年一个甲子的干支纪年法,可以反复循环。古人又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对应,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二的动物,对应的地支为“丑”。自2021年2月12日开始,就是农历辛丑年了,辛丑年也是牛年。
文/图 施加农
编辑/陆意
【来源:萧山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