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姜永育前些日子,几名游客在九寨沟景区光脚踩水,被行政处罚。据了解,九寨沟景区的水,如果人为干扰将会影响水质环境。为何九寨沟景区的水踩不得呢?九寨沟主要是“水景钙华景观”,而天然钙华的沉积速度极其缓慢,每年沉积厚度不到1毫米。人为干扰会将原有的钙华破坏,水质环境也将受到一定影响。这种破坏不可逆,也无法自然修复。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景区四周峰簇峥嵘,雪峰高耸,108个翡翠碧玉般的湖泊分布在青山环抱的“Y”字形山沟内,另有17个瀑布群、11段激流、5处钙化滩流相串相连,形成了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自然景观。九寨沟的人间盛景是如何形成的?人间天堂遭到破坏真的不可逆了吗?
九寨沟黄土梁雪山
美不胜收的
人间天堂
水是九寨沟风景的灵魂。这里的水,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堪称世界水景之王。
树正群海美景九寨沟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来自四周高山上的积雪,积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层渗出的水,在九寨沟的众多湖泊中,人们已发现了许多泉眼,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渗水,成为湖泊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诺日朗瀑布不过,不管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与天上的降水密切相关:一部分降水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的水量,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
灾难“造就”的
美景
地质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九寨沟的诞生和成长,总是伴随着灾难和阵痛:4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浅海,大量古生物世代繁衍生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大约6500万年前,噩梦降临,在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下,青藏高原剧烈隆起,沧海变桑田,一块覆盖着厚厚碳酸盐岩层、有着平缓山体的高原山地缓缓抬升,形成了九寨沟的雏形;260万年前,冰期来临,气温骤降,这里被大规模的冰川覆盖,山峰平缓的外壳被冰川剥蚀后,一座座山峰开始变得陡峭;距今70万年前,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冰期卷土重来,这次的冰川切割更加猛烈,高原被划出了一道道高深宽阔的U形谷,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九寨沟景区内看到的沟谷;23万年前,冰川退却,雪水融化,在地震和重力作用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频繁发生,这些灾害最终造就了今天的九寨沟。大量山体堆积物堵塞河道,积水成湖,形成了一个个堰塞湖,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丽海子,另外一些山体崩滑物质叠加在一起阻挡水道,形成了气势壮观的瀑布群。所以,九寨沟的美来自于自然灾难的“创造”,一场地震不可能“毁灭”它的美,相反,旧的景观消失后,新的景观随之诞生。2017年8月8日的地震发生后,九寨沟便诞生了一个新的景观——双龙海瀑布。这个瀑布顺着阶梯层层喷溅而出,底部就是之前的“火花海”,由于地震,“火花海”不再是曾经的小湖泊,而是成为了一整片海。在瀑布的山体中间,还长着各种绿色的植被,与瀑布形成交映。整个“双龙海瀑布”浑然一体,宛如一幅写实的山水画。
人间天堂
一度失水
我们都知道,水是九寨沟的灵魂,没有水,九寨沟便没有生命,但是据观测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
水循环示意图九寨沟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降水减少造成的。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呈逐年减少趋势,而“罪魁祸首”是夏季风。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九寨沟地区身处内陆,低层的气流难以直接到达,因此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夏季风的巨大动力:冬、春季节,该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但是,气象观测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地区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水但仅仅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吗?我们知道,大气降水的产生离不开冷暖空气的交汇,暖湿空气如果没有冷空气的刺激,一般不会产生降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就犹如降水产生的“发动机”,它的频频南下,是九寨沟地区降水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到贝加尔湖以南一线的高空环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九寨沟地区急需降水的7月,大气环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气往往被迫绕道而行,从而使得到达九寨沟地区的冷空气势力十分薄弱,无力与暖湿空气争锋抗衡,因而难以形云致雨。除了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对九寨沟地区的降水减少有没有直接关系呢?20世纪80年代不仅是九寨沟地区气候发生显著变化、降水减少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大量涌入景区的开始。可以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扰了九寨沟的局地气候,加剧了区域气候的变化,所以人类对该地区的降水减少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拯救人间天堂
迫在眉睫
为了防止九寨沟地区的水资源继续减少,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补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总有一天,美丽的人间天堂将一去不返,人类将空留惆怅和遗憾。
出动飞机实施规模较大的增雨(雪)作业解决水资源减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人力行为,借助碘化银、液氮等催化剂,改变空中云的物理结构,使之尽可能多地降雨,从而达到增加该地区大气降水的目的。但要有效地增加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小规模的增雨作业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常年性人工增雨(雪)作业管理机制和业务体系:在景区及其上风方合理布设增雨作业点,在一般的干旱年份,利用车载火箭和高炮实施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而在干旱严重时,必须出动飞机,实施规模较大的增雨(雪)作业方能解决问题。此外,还必须在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建立水资源变化监测系统,为科学研究保护措施提供观测资料。那该如何在景区建立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呢?首先,为了更好地掌握空中水资源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在飞机上装载监测设备,或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水汽观测站和红外线观测设备,在地面建立对空中水资源的观测;其次,为了能够随时掌握和了解地面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在景区内建立了多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全面收集降水、温度、风向风速等资料,同时也建立了水位、流量、径流、雪线观测站,对地面水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最后,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借助卫星的“千里眼”,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对景区水资源实施空中监控。目前,四川省气象局卫星遥感监测设备比较完善,已可以开展景区旅游水资源定点监测的应用研究。
利用科技,建立水资源监控系统除了利用科学利剑遏制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改良草场、退牧还草、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大力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景区的局地小气候已迫在眉睫。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下,九寨沟的气候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据气象观测资料显示,近年来,九寨沟地区的降水量正逐步增多,我们相信,“人间天堂”流动的生命之水将恢复如初,并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九寨沟——水之探秘寻踪》,作者姜永育,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